這年頭ESG大爆發,各式各樣演講與課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,演講總是聚焦在高大上的各種倡議、目標、路徑,課程則不外乎賣你碳盤查、碳足跡等證照資格,你是不是覺得很奇怪,這一切是如何開始的?
國際間為了便於溝通溫室氣體排放量相關的管理工作,大家要使用共同的語言,否則你的排放量和我的排放量計算的原則不同,大家很難放在天平上秤量溝通、管理甚至交易,這就是ISO的功能,ISO推出的國際規範ISO14064就是一套碳盤查與查驗的方法學,建立你和其他公司對話的碳帳本。
最終所有的公司都需要碳帳本,就跟公司需要財報一樣。不過目前是「最急著前往國外旅遊的人」、也就是出口導向的公司需要趕快學會碳的新語言。當你完成ISO 14064組織碳盤查之後,對內可找出公司治理的漏洞、了解自身排放現況、釐清減碳熱點、規劃減碳行動之用;對外可作為向投資人、客戶等利害關係人說明公司碳管理進度、爭取低碳資金,亦可對應到政府對於公司碳管理的要求例如碳費、碳交易。
人活著就是會排碳這件事,恰巧就跟企業開門就會排碳一模一樣,人類活動食衣住行育樂都會排碳,企業也是,只是企業用一套國際標準的方法學「ISO 14064-1組織溫室氣體排放盤查」來評估自身碳排。
很多公司在執行ISO 14064-1時,常常都在糾結哪個項目要不要算進來?要用什麼方法理論?要扣什麼量?其實,都沒有抓到其中的精髓。
盤查過程中,不是僅僅看企業排了多少碳,而是藉由企業本有的影響力去作出改變、激起漣漪,達到擴散的效益,公司的影響力其實是很大的,可以表現在影響員工的行為、改變採購的策略、選擇再生能源、與供應商一起合作提供給客戶更環保減碳的產品,帶動整個產業鏈的轉型,這就是ISO 14064-1的精髓!
既然要發揮影響力,這時的關鍵問題就變成:如何評估公司是否努力減碳呢?
人活著,是有生產力、創造力與勞動價值的,不能單看人所排的碳,也要看這個人對環境及社會有什麼貢獻,所以當我們討論公司的環境效益,我們可以用「排放量除以生產力」,也就是碳排放強度的思維:一位生產力高、節能環保愛地球的人,相較於另一位不事生產、卻每天浪費能源的人,碳排放強度自然較低,對環境的貢獻也較高,這個人產生較高的環境效益。
這跟企業做碳盤查是同樣的思維。如何評估公司是否有努力減碳呢?正是使用碳排放強度思維,也就是將排放量除以營收。
最好的情況當然是排放量減少、營收增加,最差的情況是排放量增加、營收減少,而分子分母同時增加、同時減少時,就要比較各年度的碳排放強度,來看公司是否有努力減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