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商時報|記者陳建宇報導
「鋼鐵人」迎戰碳邊境限制 綠色鋼材聚焦
主辦單位感謝講師頒發感謝狀。圖/主辦單位提供全台唯一專為鋼鐵金屬產業所舉辦的碳議題國際交流「2025第三屆台灣鋼鐵產業鏈如何迎戰碳邊境限制國際研討會」,2日在高雄登場,與會講師不約而同對於從「綠色看鋼鐵」有同感。專家也指出,在以往碳中和的路程中,降低碳成本、創造鋼材的綠色價值,是鋼廠不能忽視的重要課題。
高市府經發局副局長陳怡良指出,今年鋼鐵業面臨關稅、匯率等變化帶來的壓力,不過危機就是轉機,市府也會協助產業轉型,希望業者能提供意見,互相學習找到方向共同成長。
第三屆台灣鋼鐵產業鏈如何迎戰碳邊境限制國際研討會2日在高雄舉行,
吸引相當多鋼鐵業者參加。圖/主辦單位提供對於鋼材的綠色發展,禾豐碳中和總監薛新祐直接破題表示,業界對於碳中和及淨零碳排的本質大家要有所區別,以目前的歐盟CBAM或是其它國家如中國、日本及韓國等亞洲國家的做法來看,ETS(碳排總量管制)是一個共通點,也是碳中和的必要路程,而淨零碳排則是終點,所以在達成淨零碳排之前,如何做好自己還是產業鏈的碳中和,讓自己的產品碳排為零或最低,以爭取訂單,不要掉單才是企業重要的布局。
舜倡發公司董事長特助朱俊德也表示,近期在歐洲市場考察時發現,大家目前關注的焦點是在關稅問題,對碳議題講的不多,但這不代表大家不重視,大家談論較多的仍是價格、品質、交期及服務,但強調「碳稅是一種義務」,減少碳排是企業對環境保護與永續的付出。在歐洲是如此,進口國也應如此。他強調,節能減碳是永續且永無止盡,需要持續,而成本導向的減碳更具實質效益,淨零不是一時達成,需要長時間的積累。
至於在鋼廠部分,中鋼、華新麗華及韓國講者都認為,面對綠色鋼材的需求,是鋼廠不能不面對的課題。中鋼技術副總劉宏義指出,受到外在壓力驅動下,來自政府、非政府組織、投資者和客戶,讓鋼廠面臨在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」議題上的巨大壓力,並期望實現「碳中和」,也讓綠色產品需求出現機會。
受此影響,中鋼致力於低碳排製程,同時開發精緻鋼品,提高符合產業鏈的低碳鋼材,目前透過中龍等集團電爐生產,可生產RC12、RC20、RC30、RC60,並已取得UL2809認證,可供客戶用於生產低碳排放的終端產品。
華新麗華不鏽鋼事業群總經理陳忠勳指出,華新麗華為電爐生產,使用電爐生產每噸鋼有0.4~0.7噸(使用廢鋼)或1噸(使用DRI)碳排,但高爐生產則生產1.5~2.2噸碳排。他強調,美國鋼鐵製造商協會(SIA)表示,電弧爐製程相較於高爐加轉爐,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75%。而華新以電爐煉鋼使用大量回收廢鋼,推動節能減碳及循環經濟,並自2014年起進行碳盤查。同時,華新麗華已經推動碳管理與低碳製程技術創新,並利用循環利用,降低成本,創造綠色商機。
劉宏義與陳忠勳也不約而同認為,減碳之路要「大手拉小手」,打造綠色供應鏈,提高競爭力。陳忠勳更說「大家不要分享碳憂鬱」,而是要大家一起來創造「碳商機」。
韓國S&S執行長金宏植則整理韓國主要鋼廠的應變做法,他表示,韓國POSCO為確保環保原料及低碳產品化,使用氫氣還原制鐵、增設電爐(250萬噸*2期);再生能源使用及推出汽車、能源產業用低碳鋼產品品牌;以2024年為基準,與13家企業簽訂MOU,預計2030年供應370萬噸;擴大氫氣基礎技術合作,與澳大利亞綠色氫氣企業Hysata 合作等,參與氫氣生産。
在現代制鐵(Hyundai Steel)則擬採高爐與電爐混合生産(Hy-Cube),向高爐注入氫·LNG,擴大顆粒/HBI,增加電爐中的HBI投入。東國制鋼(Dongkuk Steel)則預計在2028年完成目標,以鐵屑預熟、能量循環等可節省30%電力。並構建廢熱回收系統。金宏植表示,在韓國電爐增加下,廢鋼出口將會受限,去年約出口38萬噸,他預估未來增幅不大,預估最多應在40萬噸以內,突顯廢鋼的重要性。
來自越南的Bureauveritas.com/CEO Phong Nguyen表示,越南鋼鐵工業屬於密集型生產,越南鋼廠主要使用基礎電網供電和煤炭做為燃料使用,因此碳放量極大,但還未有脫碳認證制度,為了因應歐盟CBAM等進程,越南政府積極籌劃ETS機制,且因應碳中和也制定規格,未來使用可認證的再生能源,及碳追蹤系統,提高減排的成效。同時越南鋼廠也開始重視減碳議題,越南鋼廠包括CSVC、河靜鋼及和發也極為重視力陸續展開相關的規劃。
歐洲新興市場的土耳其講者KomTRade Stainless steel Managing Director/ Baris Yilmaz表示,由於歐盟和美國的保護主義措施,土耳其鋼鐵行業多年來對這些國家的出口損失慘重。土耳其70%的產品是在電弧爐設備中生產的,因此在綠色轉型中似乎處於有利地位,但限制廢鋼出口的做法給鋼鐵行業的未來帶來了不確定性。 他認為,廢鋼大戰即將來臨。土耳其鋼鐵行業繼續投資於綠色轉型,並針對廢鋼出口限制開展研究,同時還通過研究廢鋼的替代投入,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開展研究。而DRI、HBI,再生能源、 水力發電等都是積極運用。
就他了解,Tosyalı已在2018年底建成全球最大的DRI 設施,年產能達250萬噸;同時也與利比亞鋼鐵工業聯合鋼鐵公司(SULB)簽署了㇐項全新協議,將在利比亞班加西建立全球最大的 DRI(氫化瀝青)設施,總產能為810萬噸,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DRI工廠,除此之外,也與沙烏地阿拉伯簽署DRI生產投資諒解備忘錄。
由於在減碳規劃中,綠能成為企業重視的課題,怡和綠電超商協理陳又銘則表示,綠色能源對台灣鋼鐵業已非選項,不能只從環保成本看問題,而是要從策略性投資及未來訂單為重點。他強調,邁向「綠色鋼鐵」的實踐藍圖有三步驟,一是內部挖潛,也就是能源效率的再進化;第二是策略採購,聰明地買對綠電;第三就是放眼未來布局前瞻技術。